2 大地测量
XX框架 是 XX系统 的具体实现和维持
★ 重点:框架建立方法和相互转换
大地测量主要三方面内容:
- 坐标基准:平面、椭球面
- 垂直基准:高程基准(陆地)、深度基准(海洋)
- 重力基准
2.1 坐标基准
表达椭球面上的位置基准
地球旋转轴指向变动(地轴变动) => 地球自转周期不均匀(时间系统)=> 坐标系统
2.1.1 地轴
地轴指向影响来源
- 外部:岁差(天体引力)、章动(月球引力)
- 内部:极移(自身质量分布不均)
协议地极
地轴变动 => 协议地极(某个时间区间的平均地极)
种类:
- CIO: IAU、IUGG 1967年
- JYD: 我国
- CTP: IERS、BIH 1984年(CIO的更新)
- EOP: 除极移外,另考虑岁差和章动
2.1.2 时间系统
是什么:建立在规定秒长的时间频率基准之上,包括时刻的参考标准和时间间隔的尺度标准
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 => 不同的时间系统
种类
不同参考基准:
- 地球自转周期:恒星日、世界时UT
- 地球公转周期:历书时ET、力学时DT
- 原子钟:国际原子时TAI、GPS时GPST
- 原子钟、闰秒:协调时UTC
UTC、GMT、北京时间关系?
UTC:协调世界时间
GMT:格林尼治标准时间
北京时间:东八区GMT = UTC + 0
CST = UTC/GMT + 8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正午是指当太阳横穿格林尼治子午线时(也就是在格林尼治时)的时间。地球每天的自转是有些不规则的,而且正在缓慢减速。所以,格林尼治时间已经不再被作为标准时间使用。现在的标准时间──协调世界时(UTC)──由原子钟提供。
2.1.3 坐标系统
是什么:描述地物空间位置的参照系
种类
不同分类标准:
- 范围:天球坐标系(天文)、大地坐标系
- 空间运动:协议惯性坐标系、非惯性坐标系(随地球转动)
- 坐标系定位:参心(参考椭球的几何中心)、地心(地球质心)
- 表现形式:大地坐标系(L/B/H)、空间直角坐标系(X/Y/Z 右手坐标系)
如何建立
确定椭球参数->定位->定向->确定大地原点
(1)确定椭球参数
地球椭球
- 定义:代表地球大小和形状的数学曲面
- 分类:参考椭球(当地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)、总地球椭球(全球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)、正常椭球(水准椭球)
- 如何定义和表达:椭球参数
椭球参数
- 分类:
按应用分类:基本常数(4个大地基本常数:椭球长半径a、地球动力形状因子J2、地球自转角速度ω、地心引力常数GM)、导出常数(短半轴b)
按属性分类:几何常数(5个:长半轴a、短半轴b、扁率α、第一偏心率e、第二偏心率e’)、物理常数 - 主要几个椭球参数:
克拉索夫斯基 — 1940年
IAG75(IUGG75) — 1975年
GRS80 — 1979年
WGS84 — 1984年
CGCS2000 — 2008年
(2)椭球定位
坐标系原点和椭球中心重合
- 参心坐标系定位:
大地原点、一点定位、多点定位 - 地心坐标系定位:
椭球中心和地球质心重合 - 两种坐标定位差异
(3)椭球定向(旋转轴方向)
满足双平行条件:
- 旋转轴:短轴平行于地球自转轴
- 本初子午面: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天文起始子午面
2.1.4 常见坐标系统
- 参心:北京54、西安80、新54
- 地心:IRTS参考系、WGS-84、CGCS2000
- 站心:
- 高斯平面直角、独立坐标系
2.2 重力基准
重力位:相等重力势能形成的曲面
水准面:平静的海平面(重力等位面)
重力基准:标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绝对重力值的标准(包括系统、框架)
我国的重力基准:1957/1985/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
国际重力基准:
2.3 垂直基准
垂直基准:表达地面高度的参考系统(包括高程基准、深度基准)
水准面不平行、多值性问题 => 设定统一高程基准
2.3.1 高程系统
分类:
- 正高:
大地水准面为基准,即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(即绝对高程、海拔) - 正常高:
似大地水准面(正常椭球?) - 力高:
- 大地高:
大地坐标系中的高程系统(参考椭球面),严格上不是高程系统
2.3.2 深度基准
2.3.3 高程框架
水准原点: 72.260m 青岛 高程控制网的起算点
高程系统转换:
- 正高 <=> 正常高
海平面相等,平原地差异小,山区差异大 - 正高 <=> 大地高
大地高 = 正高 + 大地水准面差距 - 正常高 <=> 大地高
大地高 = 正高 + 似大地水准面差距(似大地水准面到参考椭球面距离,即高程异常) - 正常高 <=> 深度
水位改正值
2.4 椭球面、高斯平面归算
-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、笛卡尔坐标系
- 高斯分带计算
- 高斯解算
(B, L) <=> (x, y) - 坐标转换:P43
2.5 GNSS
(全球导航卫星系统)